围绕中国稀土出口问题再起波澜。6月27日,美国、日本和欧盟再度就稀土向中国发难:就中国限制稀土出口问题共同向WTO提出设置专家组进行审理的要求。近日WTO宣布,已经应美日欧的要求,于7月10日举行特别会议,就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进行调查、审议和裁决。
美日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够以低廉的价格继续享受大量的稀土。此前由于中国稀土行业管理欠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开采乱象,大量资源以“白菜价”流失,美日欧因此得利。之后中国对稀土行业加强了监管,这引起了稀土的消费大国——美日欧的不满。其实早在今年3月这三国就向中方提出就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政策进行磋商,希望联合施压令中国政府放宽稀土的出口,但是未果。因此,美日欧此举可以看成是这一行动的后续。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均已就此做出回应,中国的稀土政策,完全基于保护资源、环境和居民健康之目的,无意扭曲贸易保护国内产业。在这场围绕稀土的争端之中,中国的确应当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仅占世界稀土储量的23%,这说明中国不可能负担得起全球超过90%的稀土供应。即使按照2003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中国超过30%的稀土储量来算,中国也是无力负担的。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一旦使用便无法恢复。而中国稀土行业的确存在着严重过度开采的情况。将美国2003年公布的中国稀土储量2700万吨的数据与中国公布的2009年稀土储量1859万吨相对比,可以看到中国稀土的储量在短短的6年间减少了约1/3。
除了资源大量流失之外,中国也为开采稀土付出了环境的代价。在稀土的开采之中,一些企业依然采取池浸和堆浸的落后工艺,这会造成山体的植被全部被毁,池浸和堆浸的化学药剂还会严重污染山体的土壤,这些被开采的山体则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即使在稀土开采之中采取比较先进的原地浸矿工艺,依然难以保证植被和土壤不被破坏和污染。此外,在稀土的开采冶炼当中有一些废水、废气、尾渣等,会造成水体和空气污染。这些环境破坏和污染一些是可以避免的,而另外一些目前的技术则根本无力避免。
有数据对中国稀土开采的环境成本做出了这样的计算,在2002年至2005年,除去环境修复成本,中国开采1公斤稀土的环境成本为5.6美元,而出口价仅为5.5美元。由此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
正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中国开始对稀土出口做出了一些相应管理,而在国内也开始加大对稀土开采的监管力度。事实上,中国在稀土出口方面的举措没有违反WTO的规定,适用于WTO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例外条款。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限制几乎是所有WTO成员的一致性行为,在这方面,美日欧可以作为中国资源和环境保护学习的榜样。有数据显示,美国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的13%,但是其在稀土出口量则为0。欧洲和日本也有着一定储量,但均依靠进口。日本为了保护本国环境和资源,80%的资源均依靠进口而放弃本国开采。
而中国在加强稀土行业管理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还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高稀土的资源税税率。其实美日欧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矿产和资源的开发都征收较高的税率,以此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以防止资源的过度流失。其次,提高稀土开发的准入制度,完善稀土开发的环境标准。对于已经遭到严重生态破坏的矿区进行关闭或者整改;加强对开发商的资格认定,将没有资质的企业立即清除出稀土资源生产与开采市场;对稀土开采设定一些环境标准。再次,对稀土行业进行一定的整合,提高稀土开采技术和加强企业开采时的环境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