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不仅需要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性手段,更需要经济手段的拉动和倒逼。这其中,绿色金融的作用备受关注。我国实施绿色信贷等措施由来已久,为了适应绿色化发展需要,这些措施还应做出哪些改进?《七日谈》专栏从本期开始推出“绿色金融系列谈”,探讨相关问题,同时也欢迎各界来稿交流。
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措施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不短的时间,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绿色金融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得到加强,逐步形成规模,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迎来3.0时代。
1.0时代:主要集中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贷款
绿色金融1.0,是指绿色金融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只有少量金融机构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1995年,原国家环保局向全国发出了《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出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把支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银行贷款考虑的因素之一。
但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国有四大银行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减少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政策性业务的承担量。政策性银行组建伊始,立足未稳,不可能承担过多的环境保护信贷业务。
此时绿色金融主要集中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贷款。这是因为,随着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由事业转为企业,只靠财政资金已经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只能通过厂房、设备抵押或担保措施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由于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2.0时代:形成多元化服务格局
绿色金融2.0,是指绿色金融的规模扩张阶段。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共同推出《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希望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解决国内日益艰巨的节能减排问题。此后,又陆续出台了绿色证券政策和绿色保险政策。从此,金融机构只提供绿色信贷的历史被改写,转向既提供绿色信贷,又提供绿色证券,还提供绿色保险的多元化服务格局。
在这一阶段,绿色金融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更多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得到融资支持。
自2008年起,一些地方尝试探索排污权抵押贷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缺乏抵押或担保的问题。此后,排污权抵押贷款融资方式被纳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全国推广,成为工业企业为污染治理项目融资的重要方式。与此类似,一些地方进行了收费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4年6月,环保部启动“银政投”绿色信贷计划,率先在海南、山东两省试点。这一方式是银行、政府、投资机构共同出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解决企业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3.0时代:提质增效成为关注重点
绿色金融3.0,是指绿色金融的提质增效阶段。在这一阶段,绿色金融的规模扩张不再是唯一的发展目标,提质增效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
要做到提质增效,一方面要调整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由支持企业污染治理设备的购买或更新转向支持企业绿色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升级,由提供绿色信贷为主逐步转向提供绿色创业投资为主,这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增加,环保工作重点也需要由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污染源头预防。同时,我国也需要加强绿色产品的自主研发,不断提升绿色竞争力,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绿色创新作为连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必将得到大力推进。
与此相应,绿色金融也应升级,发展更多的绿色创业投资,支持更多的高风险绿色技术研发项目,为加强我国绿色产品自主研发做出贡献。与互联网和碳交易结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金融衍生品,绿色创业投资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