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保护部近日联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对2013年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企业予以处罚的公告》(下称“《公告》”)中,19家电厂因擅自停运脱硫设施、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问题被挂牌督办,其中不乏中电投、华润、神华等央企的下属企业。
“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的级别一般都很高,有的时候甚至高过当地环保部门,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困难。这次环境保护部能够对它们进行处罚,希望对治理企业脱硫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为鼓励燃煤电厂建设和运行脱硫环保设施,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明确对安装脱硫改造设施的企业,其上网电量执行在现行上网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1.5分钱的脱硫加价政策。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政策补贴,不正常运行脱硫装置、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系统、监测数据造假、二氧化硫超标排放等行为也屡见不鲜。
“企业拿了补贴不运行,把这部分补贴作为利润。”针对当前电力等排污企业存在的脱硫问题,有环保部门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为何企业会“一边拿着电价补贴,一边仍在脱硫政策执行过程中弄虚作假”?
汾渭能源煤炭市场分析师王旭峰分析说:“一方面,脱硫成本较高。一般电力企业脱硫成本超过1.7分,加上脱硫设备维护保养成本也比较贵,每千瓦时1.5分的脱硫电价补贴不能覆盖成本;另一方面是改造时间较长,进行脱硫改造时,机组需要全部停下来。”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部分电企消极应对”。
但在马军看来:“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很大,其排放量和对大气的影响力也很大,它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它们都做不到达标排放,整个大气环境的改善就比较有限了。”
对于如何让企业不再在脱硫上弄虚作假或者不正常运行脱硫装置,马军与王旭峰的观点几乎不谋而合:在线监测实时公开,能很好地遏制企业不正常使用脱硫、脱硝等设施的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就如明年起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那样,按日进行计罚,如果造成重大损失,(相关人员)可以提起环境诉赔。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监督,如实施绿色信贷,把环保与银行贷款连在一起,企业存在环境违法后信贷就被卡住,让违法成本变高。
“当然,企业方面,除了对煤的质量严格把关之外,还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深入理解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上要舍得投入,通过提升技术的方式来降低环保方面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