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通报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截至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243座。随着污水处理市场的快速发展,污泥问题日益凸显,污泥处理处置的市场化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在经过了2011年市场热度高涨之后,2012年的污泥市场热中带冷,产业发展遇到一定阻碍。
研究代表案例,解惑产业发展,“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特设“污泥产业发展之惑”讨论单元,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苏州工业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宝、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与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顾问总编傅涛一起,在污水处理市场转型与升级的背景下,探讨污泥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三大问题阻碍产业发展
“污泥问题年年谈,但问题的解决总是不尽如人意”,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坦言,近年来,国家对污泥问题的认识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产业所需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并不大,在整体条件向好的趋势下,污泥问题却迟迟未能有效缓解,深究其因,主要以下三点:
第一,管理问题。理顺责任主体,确定主管部门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王洪臣表示,污泥处理处置事关建设、环保、卫生等等多个部门,目前对最终的主要管理部门定位并不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令难行、禁难止的尴尬局面。
第二,标准问题。近几年,针对污泥产业,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标准,“但与偏虚的技术指南类政策相比,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对产业的发展更有裨益”,王洪臣分析,最终的工作效果是以具体标准来考量的,“污泥要如何做到合理的土地利用、焚烧时对大气的影响应具体控制在什么范围等细节问题都有待解决。”
第三,示范项目问题。“没有一个示范工程能经得起所有参评专家的精细考核”,王洪臣感慨,在没有明确标准的前提下,考核项目很难圆满。对此,他建议,在制定具体标准的同时,企业也可先行一步展开工作。以土地利用为例,在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企业可考虑承包一些土地,进一步进行实践应用,展开“项目的综合示范”,多方面打造真正经得起各种考验的示范工程。
打造“完整”污水处理厂
“污泥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讨论中,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再三强调,“必选打造一个完整的污水处理厂”,他分析,所谓“完整”包含两大方面:
其一,系统规划,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设施同步建设。麦穗海以上海为例表示,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展较快,但在具体规划中并未对污泥问题进行及时考量,几十个污水厂建成后污泥问题赫然成为又一个新的“污水难题”,环境矛盾再次激化。苏州工业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宝也表示,“如果能够将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真正的放到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处理的高度,那么污泥产业的春天就一定能够到来。”
其二,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同样要求“完整”。麦穗海表示,污泥厂并非建好就完成任务,除了常规的厌氧消化或是好氧发酵等具体工作之外,如何解决臭气问题,如何缓解噪声问题也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污泥的合理处置。
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也表示,打造一座“完整的污水厂”除了系统规划、具体技术之外,还应把专业运营及运营费用等问题涵盖在内。从宏观政策、细节标准到工程建设、收费机制都需要适当的向前跨一步,促使整个污泥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完整、彻底的解决污水处理问题。
专业运营加快市场化进程
邵凯在讨论中介绍了中持对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所做的一个初步统计:2008年1月到2012年6月,在已竣工的80余项污泥处理工程中,涉及到深度脱水、焚烧、堆肥和厌氧消化等技术,其中深度脱水是23项、焚烧19项、堆肥23项、厌氧消化15项。商业模式方面,BOT模式16项,占比20%;DBO模式16项,占比22.5%;EPC模式,占了38项,占比47.5%;剩下的8项是以供货,厂家采取供货,占比10%。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统计,邵凯坦言,站在企业角度,除了需要考量宏观经济形态、政策标准情况之外,面对的更为直观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技术?项目谁来付钱?建成后怎样运行?
邵凯介绍,在2009年,创建生态模范县的进程中,很多市县都在污水处理厂中加入了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但是建成后的装置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究其原因,专业化运营企业的离开和运营费用的难以持续支付是主因。他表示,中持以DBO模式展开的宁海县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厂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土地利用”工艺路线,将县域内的污泥、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集中到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厂进行集中厌氧协同消化处理。在一个行政区域中建设绿色生态设施,实现生态循环或许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主题讨论中,岳宝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干化处置项目”经验,该项目以“5个100%”为背景,即“工业园区管辖范围内管网100%覆盖、污水100%处理、100%达标排放、污泥100%收集、100%安全环保资源化处置”,在这样的要求下,凭借专业的技术与运营体系,中法水务成功获得该项目。项目自2011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每天24小时连续稳定运行,截至目前产量已超过10万吨。
岳宝分析,专业化运营是项目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拓宽专业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也是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岳宝表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集成度较高,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等大量污染物,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推动技术优胜劣汰,才能营造一个更为良性的竞争环境,并为优秀技术、优秀公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将污水处理进行到“底”
解决污泥问题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单一企业或专家就能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顾问总编傅涛表示,为了将污水处理进行到“底”,进一步向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延伸,污泥产业联盟特发出以下倡议:
通过主动宣传,推动政府与社会充分认识污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污泥行业以足够的重视,并进一步明确和提高污泥处理处置的标准,加强监督与管理;
联合推动各级政府在污泥无害化领域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投资,大力倡导各级政府通过采购污泥专业化服务,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倡议在现有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推荐先进适用、有优秀案例的技术工程方案,以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为准则,实现行业技术升级;
积极探索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创新,配合政府做好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污泥处理处置的专业化服务,提升污泥处理处置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